清華諾貝爾經濟論壇召開,中宣部部長黃坤明會見外方代表
時間:2018-12-10
2018年12月9日,清華諾貝爾經濟論壇暨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國際研討會在清華大學主樓接待廳召開。研討會主旨是同國際主流經濟學界積極探討中國改革開放理論與實踐的經驗,將中國故事提煉為被主流經濟學界接受的經濟理論。本次研討由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主辦。
前排左起:丹尼·羅德里克、愛德華·普雷斯科特、埃里克·馬斯金、陳旭、托馬斯·薩金特、埃里克·伯格洛夫、許成鋼
后排左起:埃德蒙·費爾普斯、揚·阿爾岡、王一江、巴里·埃森格林、李稻葵、潘慶中、厲克奧博
參加此次研討會的外國嘉賓有: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愛德華·普雷斯科特;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里克·馬斯金;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學、政治學教授巴里·埃森格林;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丹尼·羅德里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全球事務研究中心主任埃里克·伯格洛夫;巴黎政治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揚·阿爾岡。此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馬建堂;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許成鋼;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王一江,以及來自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統計局、中國證監會研究院等單位的國內專家學者也蒞臨了本次會議。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席陳旭教授應邀出席并致歡迎辭。陳旭表示,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舉辦此次研討會,意義重大。四十年來,中國對外不斷學習借鑒和吸收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經驗和理念,對內不斷持續的深化改革,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清華大學的創辦與發展始終與對外開放緊密相連:今年4月成立的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就是希望能夠進一步學習和借鑒國際上的經濟學理論,基于中國發展的經驗和基本事實,總結、提煉相關理論,推動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
隨后,李稻葵院長代表研究院發布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學總結》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是由李稻葵及其研究團隊經過多次實地調研、深度訪談、文獻查閱后,歷時九個月完成。
報告指出,改革開放40以來,中國經濟在全球的比重從不到5%上升至18.2%,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又極為獨特的經濟增長。報告主要從新企業的創立和發展、土地使用權的轉換、金融深化與金融穩定、以學習為導向的對外開放、審慎的宏觀調控五大方面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踐進行經驗的總結。報告指出,首先,要有激勵機制促使地方政府幫助企業快速進入和發展;第二,地方政府要有動力將土地快速地從農業用地轉化為非農業用地;第三,金融深化至關重要,即引導居民庭持有越來越多的本幣金融資產,將儲蓄有效地轉化為投資;第四,學習是對外開放中經濟增長的關鍵,開放的根本好處是學習而不是比較優勢,單獨的比較優勢往往會使經濟處于低發展水平;第五,中央政府必須積極審慎地調控宏觀經濟。由于企業在產業組織博弈中相互競爭,經濟過熱時太多的企業進入同一個行業,經濟過冷時又變得不愿退出擁擠的行業。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采取積極主動的調控措施,主要包括市場化手段、行政命令和改革措施。
報告總結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成功經驗表明,政府的行為和激勵必須改革和調整到位,中央與地方政府作為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對于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政府與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值得進一步完善的重要研究領域。
左起:埃德蒙·費爾普斯、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埃里克·馬斯金、托馬斯·薩金特
出席研討會國外嘉賓們對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的成功表示欽佩,并對中國未來的改革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埃德蒙?費爾普斯認為該研究報告充滿了新的思想,報告五方面的總結內容是非常有針對性的,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于經濟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建議可以加強創新的分析和將中國人口基數大和多樣性的特征加入到今后的研究當中。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對報告表示贊同,認為中國的發展為研究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素材,過去四十年目睹了中國非凡的發展的歷程,在一些非常重要的高科技領域當中,中國正在成為或者已經成為領先者,希望中國能夠繼續創造它在過去創造的經濟發展奇跡。
埃里克?馬斯金認為報告的內容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國在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表現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改革奇跡,應該來講是任何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最成功的一個經濟時期。但是全球化對中國收入不平等問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總體上全球化還是非常符合中國的利益的。
托馬斯?薩金特非常認同報告中土地使用權的轉換對經濟發展成功的重要性,土地在宏觀經濟政策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認為土地要素的分配和估價對于經濟發展需要中央政府加以干預。
左起:巴里·埃森格林、丹尼·羅德里克
埃里克·伯格洛夫、揚·阿爾岡
巴里?埃森格林表示了對報告觀點的認同,并認為報告涵蓋有六部分內容,包括中國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進步、公私有經濟共同發展、新企業的進入和繁榮、集權和分權的平衡、物質和人力投資和成功避免經濟危機,這六方面對于中國經濟的成功有很大的作用。
丹尼?羅德里克認為,整個報告研究非常的充分,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而不是固守比較優勢理論。政府的作用和市場的作用機制是及其復雜的,不能夠一刀切,中國經濟的成功經驗表明只有市場加政府才能夠取得真正的成功。
埃里克?伯格格夫認為,中國的成功在于中國對于自己的發展模式非常的深信不疑,中國發展經驗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是一個學習型的國家。
揚?阿爾岡表示,良好的制度設計對GDP的增長起到了巨大的貢獻,政府、產業政策和市場的平衡使得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也帶來中國高速的發展,但是中國面臨著高儲蓄率和社會信任等方面的挑戰。
左起:馬建堂、許成鋼、王一江
在聽取了外方學者的意見后,中方嘉賓也隨即針對報告給出了各自的解讀。
馬建堂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極大的理論勇氣直面改革的進程,不斷的創新所有制的理論。四十年來,對于非公有制經濟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推動著中國經濟面貌的改變,推動著非公有制經濟在經濟中占的五、六、七、八、九這個大格局的形成(非公用制經濟創造了50%的稅收、60%的GDP,創造70%的技術創新,80%的就業,企業法人個數的90%)。中國經濟40年來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近三千萬民營企業的出現發展壯大。而且,中國對非公經濟的認識和改革仍然在不斷深化。
許成鋼認為,中國奇跡是在沒有足夠的法律保護的情況下,由私營部門蓬勃的發展帶來的。中國地方政府有很大自主權來制定經濟政策以吸引投資促進經濟發展,地方政府做了大量的嘗試,這種嘗試就是以激勵制度為主要特點的。
王一江對報告中五方面的總結表示贊同,認為經濟增長與政治制度安排的關系也值得研究。他認為財富與政治制度安排之間的負相關的理論在中國是適用的,中國是從一個相對分散分權的制度安排下向一個更加集權的制度安排過渡,過去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創造了大量財富但分配不平衡。
研討會結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清華諾貝爾經濟學論壇暨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討會的外方代表。
黃坤明表示,改革開放不僅發展了中國,也造福了世界,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中國不管發展到什么水平,都會虛心向各國人民學習。希望海外學者繼續關注和支持改革開放,為中國發展貢獻真知灼見。外方代表說,中國改革開放成就令人欽佩,將進一步加強研究,幫助海外各界更好了解和認識中國。
關注我們
公眾號:ACCEPT-Tsinghua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2018年4月成立,院長李稻葵教授。全球視野,立足中國,致力于令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世界所接受,讓經濟學理論追趕上中國經濟的實踐